船舶人才网,国内专业的船舶行业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分析

2012中国海工装备产业产能预估与风险分析

船舶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3/15 11:59:49 文章来源:《海洋工程装备》杂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海洋工程的发展,在出台的–系列的发展规划中,均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产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为加快海洋油气开发进程,纷纷抛出投资计划。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计划2010年前,投资150亿元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5座、多用途工作船12艘、试采平台1座:2008年12月国资委批准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总额高达2,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期用10~20年时间在中国南海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产能,并逐步建立起1,500~3,000米的水深油气勘探能力。与此同时,陆地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大型造船企业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等也纷纷加入了对海洋工程的研发和投资力度。把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兴起了一股海洋工程基地建设热潮,如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上海长兴岛造 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均把海洋工程纳入了发展规划;中石油、中海油和 中石化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 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国外的“淘金者”正将大批资金砸向海洋工程 装备制造业,如韩国STX造船项目、大连新加坡万邦集闭海工项目、江苏启东新加坡邀拓海工项目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建或拟建的较大规模的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共约有37个。  生产能力预估   1、投资额   目前中国在建或拟建的37个较大规模的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中,17个项目为现有或不知投资额,余下20个项目初步估计投资额达1320亿元人民币。  2、生产能力   2.1扣除以下项目:江苏启东新加坡邀拓海工项目、天津渤油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新加坡万邦集团海工项目、惠生(南迪)重工有限公司和深圳巨涛,因其主要生产模块或设备。   2.2对于山海关船厂、北船重工、赤湾胜宝旺和招商局重工根据其设施及以往业绩进行推算得到:   山海关船厂:根据过往业绩推算,每年可建造二座平台,改装一艘FPSO。   北船重工:自迁址海西湾以来,年均交付二座平台及0.5艘FPSO。   深圳赤湾胜宝旺:根据公司2005到2006年交付的业绩来估算,每年为4座导管架平台左右。   招商局重工:根据2006年以来建造来绩来估算,每年生产能力为钻井平台3座左右。   2.3对于如中船集团珠海项目等这些大项目,中集大连海工,暂未定生产规模,我们一律假定五年厚生产平台5座;   2.4对于有些项目,如中际辽宁海洋,唐山德龙等,我们假定其五年后生产能力为平台3座;而熔盛重工假定其能力为4座平台;帏通重工假定为2座;   2.5对于其它项目,都从2007,2008或今年开始建设, 由于有些企业实力不足,因此假定三年后达到生产纲领有些不可能,因此假定五年后达到生产纲领。   2.6如此,对余下32个海工项目的生产能力进行汇总得到,五年后,平台生产能力为117座(台)年,FPSO为三艘/年。  3、产值估算   在这37个项目中,明确产值计划的有10家。对于振华重工,我们进行推算。振华重工2009上半年其海工业务产值为18亿元,则估算全年产值在40亿-50亿元左右。其2008年度收入为261亿元,2009年目标为300亿元,假定今后五年其业务保持不变,则保守估计五年后其海工业务产值可达240亿元。如此,以上11家单位五年后的产值为1093亿元人民币。换算成全部37家,估计为2500~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1、订单数量   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海工装备的有效需求有多大?我国能拿到多少海工装备订单?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估计,2007年、2008年,世界海工装备市场火爆,2007年世界海工装备新订单量共57座(艘),2008年升至61座(艘),其中包括钻井船21艘,半潜式平台16座,自升式平台25座。而据世界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PETRODATA的预测,2010~2015年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为83~116座(艘),其中自升式平台6~12座,半潜式平台66~93座,钻井船11~12艘;平均年需求量为16~24座。即今后几年全球海洋钻井装备年需求量将远低于2007年和2008年水平。对于FPSO利FSO的需求量,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平均每年新造5艘。如此,作为主流海工装备的海洋钻井装置和生产平台的年总需求量求量约为30座(艘)。以我国三、五年后占据世界市场30%计算,我国平均年建造量10座(艘)左右。即使在海工市场兴旺情况下,我国年建造量充其量达到20座(艘),仍远低于二、三年后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产能过剩将十分严重。   这里还不包括目前海洋工程制造较强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兴建的海工项目。  2、风险预警   毫无疑问,按照当前中国各地规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势头,过剩危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并且非常严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划及指南,向海洋工程装备转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终是为船舶工业做大做强这一目标服务的,这无可厚非。然而,各地纷纷上马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如果在投产后不能接获足够的海洋工程产品订单,势必转向造修船领域,这将进一步加剧船舶工业整体的产能过剩危机;此外,海洋工程制造能力的扩展还将导致这一领域出现大而不强,乱而分散局面,引发同质化竞争、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而海洋工程行业低价竞争必将使制造企业压缩成本,压缩成本将直接影响刘产品的质量以及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显然不利于中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这将与中国鼓励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船舶工业新经济增长的初衷相违背。   为了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中国及地方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海洋工程基地建设–哄而上的问题,制造企业应该对自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能力进行充分可行性认证,应该跳出能力扩展误区,将更多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发展相关配套产品等方面。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对造船所增产能控制的同时,对在建或拟建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审批,以遏制海工基地大上、乱上的势头。   从目前来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似乎是一个规避风险的港湾。实际上,这一领域也存在风险。毕竟,海洋工程装备也是大资金投入的项目,其需求也会随时发生变化。大量造船企业涌入这一领域,将使竞争加剧。   对于一般船企来说,海洋工程装备这一块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量比较大,因为整个标点也比较大,一个标点总是要一两个亿美元,再高端的五六个亿也有。二是人才配备,海洋工程设几人才和现场管理人才的价位也比较高,管理人才和设计人才可能是一般人才价格的三到五倍。   目前,我国船企大部分是承制海洋工程浮式载体的分包商,如果再向总包商跨一步的话,就要面临很多困难。其中项目管理、组织协调和质量控制方面也会有不少难度,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的管理模式,与造船还是不一样。如果按照一般造船企业的管理模式去运行,难以做好。   像钻井船、FPSO这种不是谁都能做的,相比之下海上工程船舶这一块门槛会相对低些。   同时,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中国企业挺进海洋工程市场利润高地的隐患。   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同时,还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这使得海工装备对于相当多的制造企业来说是“烫手的山芋”而非“美味蛋糕”。   所以,我国船企在海工领域要苦练内功,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提升海工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发能力,警惕“一窝蜂”盲目进入,造成“羊群效应”的不良后果,才能在强手林立的海工市场角逐称雄。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提醒:“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企业不该盲目进入,以免再步船舶工业的后尘。”   杭州东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仁鑫一方面表示:“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我们也有意向和一些企业联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但同时他又表示,“市场门槛很高,包括对企业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财力以及企业的周边环境是否符合深海作业,都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公司有意向和一些企业联合进入海工装备领域,但“对资金要求很高,流动资金要非常充沛”,这致使“我们不敢贸然进入这一领域”。   大船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学林表示,“我比较担心这些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他们有没有认识到这块市场。”殷学林分析认为,2003年至今,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的钻井平台才12座。而目前的经济很难恢复到过去的程度。从中国这个局部来看,应该说需求量不会太大。“就算出现船市火爆的情形,我一家都能干完这些订单。在钻井平台这一块,市场容量是不大的。”   实际上,直接制约海工装备发展有两大因素。“海工装备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石油公司的海上探油开发力度。”中化胜利钻井院副院长孙东吕表示,“还有油价的涨跌。”

【免责声明】

船舶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