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人才网,国内专业的船舶行业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乌江船业风风火火

船舶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11/27 9:21:19

13.5公里的长江岸线蜿蜒起伏,孕育了浦口区乌江镇为之奋斗的船舶产业。十里造船带,尽显繁荣之景;长江黄金水道,尽揽“黄金效益”;规划中的船舶产业城,更是充满了腾飞的希望。面对2008年的那场全球金融海啸,乌江人凭借骨子中透着的一股“不服输”的气概,笑对挫折,迎难而上。《南京乌江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工业园总体规划》道出了乌江镇持续发展的战略远见和坚定信念,提出了应对危机的有力措施,创新了产业发展的结构化调整。一心一意做大做强造船产业,规范发展,强势挺进,十里造船带的未来不是梦。 产业集聚 造船业“扬帆启航” 清晨7点,当大多数人仍处在睡梦中的时候,地处长江北岸的浦口区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却已是人声鼎沸。站在江边的一处高坡向远处望去,江天一色的尽头很难望见,长江滩涂上,一排排龙门吊拔地而起;一座座船台内焊花飞溅;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巨轮蓄势待发。 乌江镇南濒长江黄金水道,长江岸线资源丰富,江岸线长达13.5公里,江边深处负水深31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乌江镇较少受到洪水、低温、台风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从地质资料来分析,乌江镇地质稳定,承载力较强,能够满足造船等重工业的建设要求,而浦口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是为造船工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过,很难会有人想到,21世纪初期,如此有利的条件并未得到开发,长江滩涂一片荒芜。乌江人一直在思考,如何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产业集聚成为当时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在短短的几年间,成就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那几年,大家确实都干得热火朝天!”南京亚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童仁华作为一位在造船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老人”见证了短短几年间,乌江镇造船业风风火火的“崛起史”。 2002年初,乌江镇的造船厂仅有3家,且都是仅能制造技术含量较低的非机动船的“小作坊企业”,年产值不足1.2亿元。到了2007年,仅仅过了4年时间,乌江镇“造船带”年产值一跃升至11.2亿元,成为全镇工业总产值的“重头戏”。乌江镇政府也不失时机地对造船带进行了规划,投入资金3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造船业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伴随着“东佳”、“圣达”、“水天”、“亚豪”等一大批造船企业如春笋般冒出,全镇形成了26家造船企业的庞大的产业集聚格局,成了名副其实的“十里造船带”,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大规模企业就有5家。2009年,乌江镇造船业的年产值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了22.5亿元。截至目前,乌江镇共有船厂30家,可同时开工1500吨至8万吨驳船、散货船、油船、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各类船舶100条以上,年造船能力始终保持在100万吨级别。 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到全球造船业一度低迷的影响,包括江浦造船厂在内的许多造船企业纷纷陷入产业低谷。而一些中小规模的船商坚强地生存下来,并利用2002年到2007年间的这一轮发展迅速掘得了“桶金”。童仁华的亚豪船舶具代表性,他原是江浦造船厂的职工,当时船厂搬迁后,他和一批原船厂职工依然选择把家安在了长江边上,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创立了亚豪。童仁华站在船台旁凝视许久,他感慨道:“2002年以前,‘亚豪’还是一个只有20多人的小船厂,靠修船和制造一些小型的民用船只赚取微薄的利润。”现在的亚豪船舶公司的规模在乌江十里造船带已属于中上等。每年,童仁华制造的船舶都在10条以上,吨位大多在8000—10000吨左右,销售总额保持在亿元以上。童仁华口中的江浦造船厂也早已变身为南京永华船业有限公司,并在那一轮发展中转型成为一家融生产、设计、制造和检测为一体的综合型“造船大户”。

【免责声明】

船舶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